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看看中外富豪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

世界經理人-商業報導[biz.icxo.com]消息:世界上那些功成名就財源滾滾的富豪們如何培養自己的後代?這是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在局外人眼中,富家子弟鈔票堆中長大,肯定一輩子不愁吃喝,嬌生慣養,無憂無慮。的確,有些富家子弟仗著父輩的財富和權勢,揮金如土,驕奢淫逸,逍遙一生。然而,有些富家子弟卻能夠超然於父輩的成就之外,追尋自己的理想,創造充實的人生。這些都得益于富豪們的言傳身教。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乃富豪們的家教方略之一。財富是父輩血汗的積累,子女不可有依賴心理;要想獲得財富,就得像父輩們那樣艱苦創業,辛勤耕耘。英國報業鉅子羅伯特•麥克斯維爾在他的兩個兒子小的時候就曾對他們說:“儘管我現在擁有20多億美元的財富,但你們不要有任何奢想,將來也不會讓你們繼承這筆財產。”這使他的兩個孩子自小就擺脫了對父輩金錢的依賴,所以更加發憤努力,終於靠自己的真正學識和水準成為麥克斯維爾的得力助手。
希臘船業鉅子歐那西斯對自己的後代也是以平民方式培養,以使他們不為祖輩的金錢所吞噬。當歐那西斯的孫女因自己的母親意外去世而過早地成為20億美元的繼承人時,長輩對她的要求反而更加嚴格:她不僅一日三餐不許剩飯,而且還要步行半裏多路去上學,每到節日還必須為窮孩子們捐出一件新玩具。
臺灣塑膠公司董事長王永慶的金錢觀教育顯然又深了一個層次。他常常向他的後輩們敲響警鐘:“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富貴不超過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日子。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響,還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不但沒吃過苦,甚至連見都沒見過,就容易忪懈。這種演變過程往往讓人疏於防範。”王永慶此言告訴我們,如果創業者的後代坐享其成,不思進取,就會很快使家業敗落。為此,他對孩子們的零花錢嚴加限制,不許孩子亂花一分錢。當王永慶的孩子長至12歲時,他的爸爸王文洋便糾正孩子,凡事要靠自己努力。王文洋此舉表明,他已深得父輩教誨之精髓。
以生產桂花減肥茶出名的我國企業家李百林,雖然目前擁有上億元的家產,但對自己的女兒要求十分嚴格。他從女兒很小就反復向她灌輸自己創業的艱難困苦,講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她從思想上珍惜幸福生活。她不僅不亂花錢,而且穿著樸素,與平民家同齡女孩並無二致。

父親的責任

不久前,我們的女兒珍妮芙帶了兩個孫女到我們家。她是要來問安瑪莉護士,孩子流鼻涕、臉頰紅熱的問題要怎麼處理。珍妮芙帶著她的女兒凱特琳去奶奶房間時,十八個月大的凱拉走進我的書房。她很想有人可以抱抱她、親親她,她搖搖晃晃的走向我,兩手伸向我,發出一個音:「抱」。
我先是把凱拉抱起來、坐在我的腿上。然後,我發現她好像需要更多的擁抱,就把她抱在我的懷裏,輕輕拍著她,就好像她是個剛出生的嬰孩一樣。她整個身體就捲縮起來,舒舒服服地依蝟在我的胸懷。我輕輕地撫摸她的頭髮。很快地,她就睡著了,一臉安詳。
那一刻,我想到:「有多久了?我上次這樣抱著我自己的女兒,真的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嗎?」凱拉來我這裏時是滿心期待的,她對我有一種天真、無條件的信任。她幼小的心靈中,
絲毫不懷疑我的愛。她沒有遲疑、沒有懷疑,她深信在我這裏有她所需要的安慰。在這個年紀,凱拉單純地相信,她只要張開雙臂,就可以擁抱、接受愛。
有一天,凱拉這種無條件、單純的信任,會變成比較不那麼單純,她不再會那麼單純地相信人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牠會從失望中學習到信任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並不總是值得信任。日後她的這種信任被破壞的程度,會決定最後她看待關係的眼光,是懷疑不安,還是滿懷信心。
同樣地,你的孩子以後也會對人有著無數的失望。友誼、工作上的關係以及愛情,都會讓人失望。你孩子的生命會充滿不確定,但是你不需要成為其中一個。你要讓孩子對你毫無懷疑。你值得孩子信任你嗎?你的孩子知不知道,無論生命變得多可怕,爸爸多會在這裡愛她、
接納他、幫助他、引導他?
所有的孩子出生時,都對爸爸媽媽有著天生的信任。剛出生那幾年,我們講射什麼他都會相信,無論我們講得對或不對。我們用正確的話和行為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我們敗壞的話語和行為也具有同樣的權威,同樣也會朔造他們的世界。就像這張白紙上的黑色墨漬一樣清清楚楚,這件事也好肯定,孩子早期天真的信任會開始被重新檢驗。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爸爸媽媽毫無保留的信任,會變得比較有一點保留。無論孩子長到多大,我們都不可以鬆懈。
信任永遠都很重要。
信任的定義
信任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對人、對地方、對事情的堅定信心。我們會走進電梯,那是因為我們相信那個機器可以把人載到高處。每次我們開車經過一座橋,都表示我們相信這個
都市的建築法。我!只有在信任開刀醫師的技術和智慧時,才會讓他為我們動手術。
同樣地,孩子也在很多作法、很多事情上信任父母。他們在生活瑣事上信任我們,也在生命的重要事情上信任我們。因為我們持續供應他們食物、衣服、住所,所以他們學到在身體
的需要上信任我們。他們相信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判斷:「鍋子很熱,不要碰」、「風太大了,你的風箏會飛掉」。他們相信我們會告訴他有關生活的事實:「牛奶沒有冰會酸掉」、「水在華氏三十二度會結冰」。他們相信我們的智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家和萬事興」。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信任父母與否,影響最大的也許就在於父母與孩子間靈魂的連結。我現在說的是將人類關係連結在一起的那種信任,特別是家庭關係。仔細想想下面這句話,因為之後所講的一切都以這句話為基礎。孩子對我們作為父親這角色的信任,是我們與之建立關係的惟一橋樑。沒有信任,或是不完全的信任,就沒有親密—這是人類關係的靈魂。
想想前面那段所提的問題,你的孩子是不是信任你所提供的食物、事實、判斷?你的孩子信任你這個人嗎?
每個孩子都有基本需要。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他們需要有歸屬感,他們有按其本相被接納的需要。信任是一座橋,一端是被愛的需要、一端是被愛的感覺;一端是歸屬感的需要、一端是歸屬感;一端是被接納的需要、一端是他真的知道自己被接納。我們作父親的就是要在這裏下工夫,父親是鋪橋的人。沒有信任之橋,孩子就沒有與家庭連結的關係點。
連結有多重要?超級重要。這是因為家庭是個學習有意義關係的地方。這是孩子可以在其中表現脆弱而不必感到害怕的地方,這是孩子可以在其中測試他的長處、短處和極限的地方。
透過家庭,孩子開始發展他對世界的認識;生命的意義由此而來。研究者發現,感到與父母及手足有連結的青少年,其情緒上的困擾較同懠少,自殺的意念和行動也比較少,比較沒有暴力行為、比較少吸煙、少喝酒,也比較少吸毒;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比較好,比較享受同懠關係,適應也比較好。這種連結來自家中的每個人都知道,並且了解他屬於一個比他自己更大的東西—他的家庭。但是在這之前,家人之間一定要彼此信任。不信任父母的小孩或青少年,不會與他們的爸爸媽媽有所連結。
當你想像自己為人父的角色時,想想信任這件事在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孩子不能信任你,那同懠對他未來的影響,就會比你更大。怎樣才能與你的兒子或女兒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呢?事情不會自然發生,但是有幾個方法很實用,可以協助你。以下幾點作法可以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信的關係。
責任一:培養家庭認同的感覺
如果你想與孩子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就要從可以產生強烈家庭認同的態度開始培養。家庭認同是一種彼此接受「我們是一家人」的態度。家庭認同的基礎是家人之間的信任、接納和
日益增長的忠心。這對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包括十歲不到的孩子。家庭認同夠強時,甚至可以使來自同臍的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以基督為中心的家庭,家人間彼此獻身,就像基督獻身給祂的教會一樣。這樣的獻身,會產生一種信任、接納、忠心為基礎的關係,接納每個家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並鍾於家庭這個
整體的單位。這樣的信任和忠心,不只是家人的感覺或態度,同時也表現在他們的行動上。
在我們家,我們一直都很重視家人間的連結。我們的孩子毫無懷疑的知道,神把我們放在一起,是為了要讓世人看到祂,他們一點都不懷疑這件事。對家庭價值觀的一貫忠心,使我們有同為一體的家庭認同。到目前為止,就算沒有聚在一起,我們都還是委身於我們家的標準。那樣的態度讓我們彼此守望、互相負責。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團隊有賴於家中每個人委身於代表我們家的那些規定和倫理。
一有適當的機會,就將你對家庭的委身化為語言講出來。作父親的在領導你的家時,一定要很有自信,好讓家人凝聚的過程快一點。你不能只作個旁觀者,看著妻子努力地把家人聚在一起;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必須是個主動的領導者和參與者。
如果爸爸對這個家感到很興奮、很激勵,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敢受。如果他在這個家沒有聲音,孩子心裏就會有疑問---「他真的關心我們嗎?」你可能會以為,不講話只是沒有和孩子溝通任何事而已。不對。你的沉默向孩子傳達了很多訊息—爸爸對他沒有興趣,或者更糟,
爸爸不同意他或拒絕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勸作父親的要把他們的喜悅和興奮告訴家人。開車或是吃飯時,用這樣的話鼓勵你的家人:「我們家真是太棒了。」「我真是感謝主把我們放在一起。」「你們這些孩子的嘛媽真是太棒了。」在談你的家庭的時候,家人就會敬重你這個一家之主。孩子看到爸爸在掌舵,他們對你的信心就會增加。
父親在培養家庭認同的時候,就是在促進信任關係的發展,兩者同時並進。父親要把信任織進家中的每個關係,才能培養並強化家庭認同。
責任二:對妻子表現出持續的愛
婚姻關係是展現信任的舞台,孩子在台前鉅細靡遺地看著。不要出錯;你的兒子或女兒正在密切地注意著你們。他們的所見所聞會對他們有極大的影響,因為你對妻子的愛和滋潤,會提高孩子對你的信任。父母愛的表現,足以影響孩子生命的健康。他們需要確認一件事,就是爸爸非常、非常愛媽媽。一位父親可以和孩子共度許多時光---遠足、釣魚、溜冰、散步、
協助他作功課,但是,如果他沒有持續地呵護他與妻子之間愛的關係,這一切都會圖勞無功。
愛你的妻子,是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對一個不把時間給媽媽的爸爸,他的可信度有多少?一個對媽媽講話粗聲粗氣或沒耐心的爸爸,孩子可以信任他多少?孩子最大的情緒需要之一,就是他需要知道爸爸媽媽彼此相愛。爸爸,你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讓他們那雙童稚的眼睛看見你有多愛他們的媽媽。這是安全感最基本的來源,因此我們對那個基本的問題九有了答案:「對一個沒有持續愛媽媽的爸爸,我可以信任他多少?」答案是不太多。
責任三: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的情況,你需要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活在三個世界裏—公開的、個人的、內心的。公開的世界就是我們在家之外的那許多時間(如:工作和社交活動),可以讓我們把關係維持在安全的距離。我們的個人世界就是我們與親朋好友相處的那些時光。在這樣的場合中,我們比較輕鬆,比較沒有防衛。但是只有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我們才可以上一秒鐘剛強勇敢,下一秒鐘恐懼害怕。我們可以失望至極,也可以從心裏唱出歡喜樂歌。
我們可以對生命感到焦慮擔心,也可以感到平靜安穩。內心世界是我們個人思想、人生大願、串串美夢所在的地方。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最隠密的地方,如果我們沒有主動邀請,誰都沒辦法進入,因為它存在我們的裏面。孩子的內心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成長。作父親的要對這個世界特別敏銳。
孩子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把它稱作「窗戶打開開」,父母要是太忙了,就會沒留意到。窗戶打開開是一種時刻,在這樣的時刻,孩子會邀請你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時刻也許會出現在你們一起散步的時候,也許是在你帶他睡覺的時候,也許是你正在喝熱騰騰的巧克力的時候。在你沒料到的時候,孩子會打開他們心裏的窗,邀請你進入。
有一次,在女兒艾美上床之後,我溫柔地輕拍他的頭,問她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她突然問我:「爹地,你認為我漂亮嗎?你覺得別人認為我漂亮嗎?」在那時刻,她是在她爸爸面前冒了個險。她用她寶貴的心信任我。
當孩子願意與你分享心事時,你一定要把握機會。當孩子邀請你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時,你一定要用你的心,也用你的頭腦仔細聽。雖然教養孩子這件事沒有金科玉律,但是這句話幾乎是鐵定的:如果你可以在孩子小時候,在他們沒有防衛的時候,證明你是可信任的,那麼,在他們長到青少年階段的時候,若他們在生命中遇到一些挑戰,他們就會來找你。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不會忘記來找你。
一個父親可以在孩子心靈深處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也可以將之毀滅,所以我們要懂得尊重他的內心世界。
責任四:讓孩子有失敗的自由
讓孩子有失敗的自由,這話聽起來不是美國人的作風。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喜歡贏。有時候我在想,這樣的喜歡是不是已經讓我們忘記,我們可以在失敗中學到很多。年輕孩子那富有創造力的心靈,若是在父親面前不能有失敗的自由,就會像風箏斷了線。你要反覆讓孩子
知道,他可以失敗,只要他盡力就好了。孩子需要知道你相信他的失敗會帶來日後的成功。試過而失敗比試都不試要好,生命中很多事都是這樣。
父親要是對失敗有錯誤的態度,孩子可能就沒辦法展現所有的潛力。想像一個害怕在父親面前失敗的孩子,因為他感到爸爸會不高興,或是如果他沒有成功,爸爸就不那麼愛他了。這樣的孩子只會想維持現狀九好了,他不會想去開發神所給他的種恩賜和能力。他寧願後退、但求及格,也不要冒失敗之險,看到爸爸那麼冷淡、生氣、不滿意的眼神。這樣的互動每發生一次,彼此的關係就會更疏遠一點。
孩子喜歡討你高興、喜歡你以他為傲。如果你對孩子失敗的反應一直都很負面、語帶諷刺或說些傷害他的話,而不是透過這樣的事情鼓勵他,那你們的信任關係就無法建立起來。
父親在看待孩子的失敗時,要看見孩子的未來,要知道許多寶貴的學習都是發生在失敗的時候。在我們家,孩子無論是在成就上或關係上失敗,我和妻子都會設法去幫他們找到隱藏在其中的祝福。我們通常會說:「你知道有多少大人沒有學到主今天讓你學的功課嗎?你知道有多少人過著愚昧的生活,只因為他們缺少你現在所擁有的智慧?」這些都不是定罪或要糾正他們的話,而是鼓勵。鼓勵孩子並不是要否認失敗的痛苦,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挫敗中可能藏有他們未曾想過的勝利。我們知道往後他們會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到時候他們就可以滿有智慧地面對它。他們就可以把失敗轉為成功,然後當勝利來到時,爸爸(以及媽媽)將在讚美中與他們同在。
在試煉和失敗中,我們也會用經文來教導孩子。我們會讀羅馬書八章28節、五章3-4節,
和雅各書一章2-3節,並解釋給孩子聽。同樣地,你也可以把握失敗的時刻,把聖經的智慧
放進孩子的生命中。告訴你的孩子,舊約中的約瑟所經過的試煉(創世記三十七章1節-五十章26節),以及神是怎樣一次透過他在試煉中的正確反應讓他高升。孩子需要知道你也曾經失敗,有過和他們一樣的受傷和失望的感覺。孩子需要知道,你們之間的親情不是建立在他的成功或失敗之上。請注意,害怕失敗本身並不會讓孩子退縮,會讓孩子退縮的是害怕某人會因他失敗而失望。這個某人通常就是爸爸。你要讓孩子有理由可以信任你,知道就算他失敗了,你還是愛他、接納他。
責任五:鼓勵孩子
鼓勵的話和鼓勵的父親,這二者有很大的差別。真正的鼓勵存在關係之中。它不只是今天或明天講的某句話。會鼓勵孩子的是你的笑容、表情以及你的同在本身。父親需要成為鼓勵的源頭,因為鼓勵會產信任。以下就是幾個實用的作法,可以幫助你成為鼓舞兒心的爸爸。
爸爸的隻字片語
我常常在想,有多少年輕的父親希望他們的爸爸曾經給他們寫過隻字片語,用一些簡單的話鼓勵自己,以「我愛你」這三個字作結。偶爾在孩子的便當盒上留張小紙片,並不會花掉太多時間,寫一張那樣的便條紙,須要多少時間?這對孩子有多大意義?在培訓父母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收到一張短信,可以見證這樣的字條對孩子意義深遠。

親愛的蓋瑞、安瑪莉:
我寫這封信是要謝謝你們的教導,並且向你們見證上個月的研習會對我們的幫助。上個月我帶我丈夫參加研習會,希望他在親耳聽過你的教導後,會更願意主動積極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回家幾天後,我們講到說要留字條給孩子的是爸爸,而不是媽媽(我已經這樣做了好幾個月)。我丈夫同意留張字條在大兒子的便當盒上,他今年七歲大。隔天我丈夫就這樣做了。字條很簡單,只是很短的幾個字:「祝你今天在學校愉快。晚上見。愛你的爸爸留。」
兒子放學回家後,照往常一樣把便當盒拿給我。我打開時,看到字條還在裏面。兒子顯然是沒看到,所以我就說:「你今天錯過了便當裏的一個東西。」他接過字條來看,然後就當著我的面哭了。我擁抱著他,等了幾分鐘,然後問他為什麼哭。他說:「我以前都不知道爸爸這樣愛我。」我的孩子經驗到他生命中極其寶貴的一刻。我該如何答你們呢?

這位父親寫那張字條的時間也許只要三十秒鐘,但是這個動作的影響力卻難以估計。孩子愈大,愈需要父親親手寫一些話給他們。一年至少一次,花一點時間給孩子寫一封信。簽上名,封好,投郵。你的孩子會安安靜靜地了解到,他手上那封信是一個特別的人所寄的---爸爸。
朋友寫給他們的信有一天可能會被丟掉,但是爸爸的信永遠會被珍藏。日後,在他們灰心失望或孤單寂寞的時候,他們就會一次次地拿出這些信和紙條,他們知道至少還有一件事是永不改變的---爸爸的愛。
我們也建議爸爸在家庭的聖誕卡和生日卡上簽名。知道爸爸花時間做這樣溫暖的事,有很特別的意義。孩子通常不會懷疑媽媽對家的委身,但爸爸這樣做確認了他是愛家的。爸爸花時間寫張特別的紙條、在卡片上簽名,會帶給孩子很美好的回憶。
不要輕看孩子對鼓勵的需要。有些在你看來不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十分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你當然經歷過很多失敗。事後,你知道你走過來了,一切都很好,但是你的孩子還不知道。很多時候,父親會低估孩子需要幫助的程度。你眼中的芝麻小事,對你的兒子或女兒來說可能如履薄冰。要聽出孩子的求救信息;要知道,有些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其中卻可能有重要的旋外之音。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把握機會把你的經驗和智慧傳授給他,把握機會!股他。
責任六:當心你的口舌與語氣
有一天,十二歲大的白瑞放學回家,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老師選他擔任七年級樂隊的首席喇叭手。那天晚上他爸爸下班回家時,他跑到廚房、大聲喊叫著:「猜猜看發生什麼事?爸爸!我當上首席了!」他興奮至極,想像力馳騁上天,叫著說:「我長大後要當音樂家!」
白瑞的爸爸聽到兒子這樣講,一方面震撼,另一方面擔心。「如果你要靠音樂吃飯,想都別想。」他一針見血的說。
白瑞的臉垮了下來,抱著頭轉身離開廚房。他爸爸看到他從客廳退下,就知道自己鑄成大錯了。他的兒子剛剛分享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他因為太急於保護兒子,就讓喜樂從兒子心中消失了。在那樣的時刻,白瑞並不需要人家分析他職業的抱負,他只需要和人分享他的成功。他想要爸爸和他一樣興奮。
回應孩子時,記住兩個指導原則---小心你的語氣;小心你的話。學習根據孩子的表情有多興奮來反應。我真希望在我剛作爸爸的時候就有人告訴我這兩個原則。我記得又一天早上,珍妮芙捧著一顆巨大的松果跑回家。她把那顆松果放在餐桌上,很想和我們分享她的喜悅,她說:「爹地,你看!」她的臉洋溢著興奮,她想和我分享這樣的感覺。
那次,我讓珍妮芙失望,也讓我自己失望了。珍妮芙看到的是美麗的珍品,我看到的是一團亂。我很不高興地說:「珍妮芙,把那些東西拿下桌去,一大堆螞蟻和沙子,而且黏答答的。」
我看到,這幾句話摧毀了我那小女兒生命中好特別的一刻,當我看到快樂和興奮從她臉上消失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永遠都收不回那些話了,我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用那樣的語氣?為什麼說那樣的話?
那次之後,我就學到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我現在要和年輕爸爸分享的。當孩子一臉興奮和喜樂地來到你面前時,你一定要小心你的與氣,小心你的話。要關察孩子的表情,看他眼中的光芒,看他笑得有多開心。如果在孩子有新發現的時候潑冷水,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那時刻;我們會失孩子對我的安全感和信任,他們以為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他們的生命。
責任七:經常擁抱你的孩子
在家裏、溫柔的手、輕輕的擁抱、拍拍背、睡前的吻,在在都表示了彼此間的親密。擁抱、被擁抱,都代表了一種只有彼此信任的家人之間所特有的親密、沒有防衛。
在我們家,最常擁抱人的是安瑪莉。她的原生家庭裏沒有擁抱這件事,所以她立志要我們的家不一樣。我們家確實不一樣:早上起床互道早安時,會彼此擁抱;出門前,會彼此擁抱;睡覺前,也會彼此擁抱,我們熱愛擁抱,雖然我們之前並不知道身體的碰觸對人的情緒有很多好處。
爸爸的雙臂有一種很神奇的力量。媽媽的雙臂給人安慰,但爸爸的雙臂讓人有安全感。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孩子多大、無論孩子是男是女,都不應該限制爸爸的觸摸。孩子無論多大,
我們都可以親他們、擁抱他們---永遠都可以!雖然我現在已長大成人,但是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換取我爸爸再一次的擁抱,不過我爸爸在1972年就過世了。我擔心的是,有許多家庭,
爸爸有機會可以擁抱他們的孩子,但他們卻不這樣做。擁抱孩子不只可以讓他們有安全感,還可以滿足他們情緒上很特別的需要,他的這種需要日後將會由他的配偶來滿足。對男孩子來說,爸爸常常擁抱他們,可以讓他們確信自己的男性特質。對女兒來說,特別是她們要轉變成女人的時候(十一到十三歲左右),父親的擁抱更是非常的重要。很多父親在女兒長到這個年紀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開始在身體上與女兒保持距離。這對女兒來說是很痛苦的,因為她們不只要適應身體上的變化,還失去了父親身體上的親近。爸爸,在她們那日漸成熟的小身軀裏,仍然是一個渴望爸爸的臂膀、渴望安全感的小女孩。你的女兒仍然是個小女孩。她仍然需要你親親她、抱抱她。如果你沒有用身體的碰觸向她表達你的愛,就會讓她那顆渴望的心得不到滿足,那麼任何有意親近她的人就可以擄獲她。不要讓孩子接受不該接受之人的趕情。
我們在旅行時,到過很多家庭。有家庭的孩子非常渴望身體的親近。不是他們的父母故意忽視他們,而是他們太忙了,沒時間滿足孩子被觸摸的需要。有時候,我們在一個家裏待不到五分鐘,那個家的孩子就會爬到我們的膝上,渴望得到擁抱。他們無聲無息地在告訴我們一個訊息:「你可抱我嗎?我爸爸太忙了。」很多小男孩、小女孩擁有許多物質上的滿足,卻沒有得到他們真正需要的---爸爸經常的擁抱。
擁抱是什麼呢?作家保羅.布藍尼特(paul Planet)講得最好:

擁抱非常有益健康。擁抱對身體的免疫系統有益,讓你更健康。
擁抱可以治療沮喪、減低壓力,擁抱可以讓你易於入睡,擁抱可以讓你活力充沛、
返老還童,沒有副作用。擁抱比起仙丹妙藥一點也不遜色,而且擁抱是很天然的。
擁抱具有天然的甜味,不含農藥、防腐劑,不添加人工色素,百分之百有益健康。
擁抱是完美的。不需要組裝,不需要電池,不用定期檢查,不用按月繳費,不用
保險。擁抱不費力,還可以讓你精力充沛。擁抱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不會被偷,不用繳稅,不會受到污染,而且一旦付出就一定可以收回。

責任八:建立對神話語的信任
任何關係都需要以信任為基礎。信任始於神,終於神,兩端之間是家庭。當父親花時間教導孩子信任的時候,就是在預備他們,讓他們日後可以與人建立持久的關係,同時,也是在幫助他們可以認出神的祝福、享受神的祝福。
信任和真理是分不開的。耶穌說:「祢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十七章17節)如果一位父親像那位無知的人,將房子蓋在沙土上(馬太福音七章24-27節),那上面所列的作法就毫無用處。當生命的風暴來襲、吹打你們的關係時,有什麼會留下來呢?沒有聖經的真理,家庭就沒有終極的意義與方向。
教養兒女就是帶領門徒,真理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沒有神話語的真理,孩子的屬靈生命就有可能會走迷了。父親的責任是什麼?就是傳講神的真理,並根據那樣的真理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向他的兒子、女兒傳講聖經的信息,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裏賜給我們的救贖。父親的責任就是優先關心孩子對他的信任有多少、有多深。我們在乎的不是時間的量,而是關係。如果孩子不信任你的領導,你怎麼可能引導他?想一想關係這件事---信任的關係。父親需要擔任家中屬靈的領導。把神的話讀給孩子聽,教導他們。像舊約中代禱的祭司一樣---
把為家人的代禱獻祭給神,也帶著家人一起禱告,把這樣的禱告獻給神。如果不是靠著禱告,你如何能用主的方式愛你的家、領導你的家呢?

兒童理財營

台灣世界展望會高雄市舉辦「兒童理財營」,藉由寓教於樂活動讓小朋友接受健康正確的理財知識,並透過遊戲與情境模擬,從中學習認識金錢,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昨天約有80名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受助學童參與,授課老師以小朋友最喜愛的情境模擬方式,帶領孩子學習比價,怎樣買東西更划算,同時學著分清楚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的差別,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並從遊戲中了解到為什麼要記帳,以樂觀包容的態度面對貧窮,如何量入為出,讓小朋友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到健康正確的金融品格觀念。

授課老師拿出5百、1千元的模擬鈔票,透過有獎徵答方式,讓小朋友了解生活中,如何透過記帳、存零用錢的方式,讓小錢變大錢,並透過釣魚遊戲讓各組小朋友從各種紙卡中找出最能夠划算理財的答案,透過淺顯易懂的買東西例子,教導孩子「需要」跟「想要」的差別,如何精打細算買到最便宜實用的日用品。

台灣世界展望會南區辦事處主任陳瀛鐘指出,理財是生活教育的一部份,尤其正確的理財知識更應從小紮根,了解金錢收支平衡的觀念及重要性。

他說,近年來不堪卡債、地下錢莊逼債自殺案件層出不窮,債務除對家庭產生巨大的經濟壓力外,其中有些父母對下一代的理財教育,也不自覺的產生了負面示範效果,這項活動別具意義。

陳瀛鐘表示,傳統家庭的觀念總認為理財是大人的事,與小孩子無關,但這往往造成小孩對於日常生活收支平衡的觀念毫無概念,而貧窮與負債的家庭更需要落實良好理財的觀念,做好負債管理,善用各樣的資源,減少入不敷出的壓力。舉辦理財營則能幫助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避免小朋友長大後成為卡債族。

教出巴菲特! 爸爸給孩子的六堂理財課

教出巴菲特!

爸爸給孩子的六堂理財課

父親節的禮物琳瑯滿目的陳列在賣場的架上。幾個孩子很用心的看著各種物品的價格。這些孩子都想幫爸爸買份貼心的禮物。那,當爸爸的呢?除了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拄之外,還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更有一個衣食無缺的未來呢?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如果孩子們可以從小懂得如何金錢,知道什麼時候用該用的錢,了解投資的學問、還會嚴控自己的風險,同時誠實面對個人的財務狀況,那肯定就會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快樂人生。這些學問,應該及早學會,這些教室之外的人生理財課,應該也是爸爸要給孩子最最寶貴的人生大禮!




爸爸給孩子的6 堂理財課
95.8.3【今周刊梁寶華-中時龔招健】
爸爸除了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拄之外,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更有一個衣食無缺的未來呢?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如果孩子們可以從小懂得如何金錢,知道什麼時候用該用的錢,了解投資的學問、還會嚴控自己的風險,同時誠實面對個人的財務狀況,那肯定就會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快樂人生。 ...





文/劉俞青(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今周刊》)



《今周刊》封面(今周刊提供)

今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全世界的驚歎聲中,巴菲特給他三名子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理財課。

巴菲特在紐約市的公共圖書館裡,簽署下一份他這輩子簽過的 投資合約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這份文件的內容,是他將捐出全部財產的近八五%,約三百七十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二千多億美元)給慈善 團體。其中,三百一十億美元給比爾.蓋茲夫婦為名的慈善基金會,另外六十億美元則給他自己三名子女負責的四個基金會。

全球各大媒體隔天都以斗大標題寫著:「史上最大筆的慈善捐款!」描述他關懷社會的慈善心之際,他同時也正以父親的身分,給他的 孩子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理財課,而這堂課的實際價值,也許遠遠超出他所捐出的財產價值。

這堂課教的主題是什麼?每位爸爸各有解讀。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的兒子讀國中,他說這叫「善用金錢達成人生目標」,是金錢定義的最高級。政治大學 企管系教授、現任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兒子陽明 醫學系 畢業,正在服役當醫官,他說這叫「留一點 空間給 孩子自己去奮鬥」。上櫃公司中美晶的董事蔡文惠,兒子念了二年大學之後,決定休學重考上自己喜歡的 企管系,他說這證明:「 賺錢只是一個過程,可不是結果。」

每位父親的解讀各自不同,但無論如何,巴菲特這項驚人之舉,震驚全球,而在這堂課之前,巴菲特給全球父親的啟示,應該是「如何教出巴菲特!」

巴菲特從小就對 投資有獨到而精準的見解,他五歲就去擺地攤賣口香糖;八歲就會呼朋引伴,到 家裡附近的 高爾夫球場撿球,轉手賣給球商獲利;十一歲時,他買了這輩子第一張股票,為他精采的「投資人生」正式揭開序幕。

第一課:金錢
「錢不是從提款機跑出來」

巴菲特的 成長過程,證明理財觀要從小灌輸,而為 孩子第一堂理財課揭開序幕,是所有父親責無旁貸的權利也是義務, 父親節在即,在 孩子們處心積慮的看著各類 廣告,想買一份 父親節 禮物的同時,做父親的應該回過頭來再想想,該給孩子一堂什麼樣的理財課?為他們展開順遂的人生旅途!

盯著百貨公司櫥窗裡的 玩具,「爸爸我想要買這個。」「不行,爸爸沒有錢。」「沒有錢喔?去提款機領就有啦!」這段對話恐怕在許多父子身上上演過,雖是天真的童言童語,但對金錢已經有了不太正確的認知觀念。

錢是什麼?「去提款機領就有」的錢,這個觀念多半來自 父母無意之間的對話, 小孩在旁邊聽著聽著,以為只要沒錢,提款機領就有、刷卡就有,可見所處 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元大證券集團相關企業轉 投資的格林菲爾幼稚園,讓 小朋友學會「金錢」的概念,來自一堂烹飪課。幼稚園執行長、同時也是馬志玲的長媳唐可珊圍著圍裙,帶著一票 小朋友現做一大桶「檸檬汁」,在大太陽底下推到巷子口去賣,一杯五元,生意很不錯,二小時下來可以賣到一百多元。

唐可珊說,這樣做無非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怎麼來,是憑勞力賺來,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當然更不是提款機領出來。

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說,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他不知道才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哪裡學會「金錢」,但似乎還算正確,知道金錢得靠勞務去賺取。

有一天放學回 家,女兒就在房門口貼了一張按摩的價目表,「吳氏按摩店」從此在 家裡掛牌營業;她正色地對回到家經常喊這裡酸、那裡痛的爸爸吳志揚說:「按摩全身要十五元,而且,要真的錢。」

吳志揚說,從此以後按摩完,都乖乖按價目表付錢,不敢討價還價。

當然,金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有時是付出人生慘痛的代價,才能慢慢理解。

中美晶董事蔡文惠,過去曾任未上市盤商 聯誼會理事長,在未上市 投資上重重摔過一跤,差一點爬不起來,他告訴今年念大二的兒子說:「easy money easy go.(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出賣自己勞務與心力賺取來的金錢,才最踏實。

第二課:選擇
要先吃棉花糖?還是要更多的棉花糖?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目前金石堂書店非文學類排名第一的暢銷書,書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為了考驗 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把一個四歲大的 孩子帶到一間房間,在他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十五分鐘內如果棉花糖沒有吃掉,就再給另一塊作為獎賞,如果吃了,就沒有了。

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似乎很划算,但對一個四歲 小孩而言,這十五分鐘真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

而這個實驗在十年之後,再對同樣的實驗者進行 調查,結果發現當初能夠選擇堅定地等待,咬著牙熬過十五分鐘嚴格考驗的 小孩,十年之後,在 學校和人際相處上,都表現比較好,也有比較好的抗 壓力。

事實上,棉花糖可以換做其他任何欲望, 孩子 成長過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驗,放學了,同學吆喝一起去看電影,可是有 補習課要去上;股票成功掛牌的一○四 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很喜歡跟 孩子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五年前,曾有跨國性公司想要購併一○四,當時只要他點頭,就能和許多電子新貴一樣,一夕致富,擁有許多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金錢,但當時他考量到一○四還有未竟的社會責任,咬著牙拒絕了,五年之後,一 ○四在資本市場掛牌,換算市值,遠遠超過當時那 家公司開出的報酬。

楊基寬說「選擇」很簡單,就是「為了大理想,放棄眼前的小利。」講來容易,但往往選擇大理想,眼前面對的都是嚴格的 訓練,所以為了學業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得咬牙拒絕電影的誘惑,人坐在 補習班裡還會時時想起現在電影的情景、同學的笑聲,想想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

「選擇」定義很廣,未必件件都是嚴厲的人性考驗,也可以只是單純配置的問題。聯邦銀行信託部經理蔡漢朝有一兒一女,兒子今年讀建中一年級,他給孩子一個禮拜三百元的「可運用資金」,這筆兒子口中「為數不多,必須算計著過日子」的零用錢,到了夏天,飲料需求量大增,他正在考慮要不要「酌量加碼」,也隨口提醒兒子,「要算著點花」,結果,平常看似神經大條的兒子冷不防回他一句,「我知道怎麼用啦!」蔡漢朝拍一下自己腦袋說,「唉!高中了,我都忘了原來他會算!」

兒子女兒花錢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蔡漢朝觀察到,兒子喜歡把有限的零用錢存很久,然後集資買一個大東西犒賞自己,例如 遊戲機;只差一歲的妹妹,則是每天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離口,「這也是選擇。」蔡漢朝說,基本上只要沒有不良嗜好,無論吃零食還是打電動,他都尊重孩子的選擇。

第三課: 投資
「朋友是一本本好書,好書越多越好」

立委賴士葆的兒子打從念 醫學系開始,因為有一位 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耳濡目染之下,就對證券 投資興趣頗高,大二時每天老遠從陽明 醫學院下課,立刻飛奔到台大上「證券研習課程」,也跟爸爸請教股票經,教授老爸給他的建議卻是,不管投資任何金融商品,終究都是在投資人。買股票,投資公司老闆,買基金,投資基金經理人,看對人,八成就不會賠錢。

賴士葆頂著名教授光環,也陰溝裡翻過船。幾年前,他買了 美國股票,結果熟識的 美國營業員捲股票走人,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花了不少錢,終於把股票要回來,結果這些股票後來又因為公司負責人操守不佳,最後淪為壁紙;賴士葆按著心臟苦笑說,他再也不做跨國投資,「太遠了,看人就會失準。」

不過,世新大學郭迺鋒教授提醒,人的投資要一視同「人」,不要小小年紀學會功利投資。 現代許多 父母努力把 孩子往明星 學校擠,為的是要和名人 小孩作同學,但「投資人」其實是一種普世價值,不能有目的作後盾,他相信,如果只會用金錢的階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未來恐怕難有更大的格局、有更大的成就與事業。

當然,投資標的百百種,不是只限定在「人」,在 網路上自營 健康食品的簡健銘另有一套投資哲理。

簡健銘的太太在台灣飛力浦 上班,他為了 孩子 教育,辭掉原本優渥的 財務主管職務,在 家從事 電子商務。傍晚, 陽光撒在送孩子去 補習班的車子裡,臉上洋溢著笑容的簡健銘說:「我把時間拿來投資孩子,這是全天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簡健銘的兒子高一、女兒小五,一雙兒女在爸爸建議下,從三年前就 學習開始記流 水帳,建構「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他建立一種機制,鼓勵 孩子 投資「未來」--就是每年歲末計算結餘,流 水帳上的結餘數字多少,他給 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多少;換言之,存款數字會有加成效果,存越多領越多,鼓勵孩子省下眼前,就是 投資未來。

顯然,在有想法的父親眼裡,投資人脈、投資未來,比簡單的投資 賺錢觀念來得更為廣寬、更有價值。

第四課:風險
「別花光口袋裡最後一塊錢」

賴士葆在孩子投資股票過程中從不主動干預,他只提醒兒子:永遠別花光你口袋裡最後一塊錢;或許正給「風險」下了最佳的注解。

他告訴兒子,報酬和風險就像一張紙的正面和背面,永遠緊緊相依,報酬多高,風險就多高。要搞清楚風險在哪裡,有多少,賴士葆強調,他從來沒有告訴孩子要躲避風險,相反地,應該勇於面對風險,因為不敢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而在商場縱橫六十年,鮮有敗績的華新麗華榮譽董事長「焦師傅」焦廷標,一樣提醒他的兒子「勢不可用盡」的風險哲學。他很清楚,錢永遠賺不完,如何在瞬間的機會中,把賺來的錢落袋為安,是他在投資場中致勝的重要關鍵。

從上海十里洋場出身的焦廷標,早年看盡許多人 妄想一夕致富,卻在洪流中慘遭吞噬的悲劇;這樣的經驗讓他永遠有風險意識,也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孩子:「勢不可用盡,手中要常有應急錢,」所以他堅持口袋如果有一塊錢,一定只能做八毛錢的生意。

蔡漢朝則說, 孩子小時候對金錢觀念不夠穩定,消費風險就會大大提高。因此「風險課」經常在他 家 客廳活生生上演。

每次只要電視上一播放現 金卡 廣告,不斷傳遞那種「夢想一瞬間實現」的訊息,蔡漢朝說,他就忍不住對著 孩子碎碎念,這種「公然設下消費陷阱」是不負責任的 商業行為,「你以為現 金卡不用還錢啊?不要相信這種 廣告!」邊說還邊拿起一旁的計算機,蔡漢朝敲著鍵盤告訴孩子,「你知道?你借 五萬元,一個月就要還將近一千元。」直到兒子抗議說,「我知道了,」他才會閉上嘴巴不再嘮叨。

但蔡漢朝的想法很簡單,他覺得就是要在平常時候警告孩子,否則等到孩子真正陷入卡債的惡性循環中,那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第五課:誠實
「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中小信保基金董事長黃維生說,誠實理財,說穿了不過就是處理金錢時,坦然的態度。

他和太太經常就在餐桌上、在孩子面前討論公司的財務狀況,這個態度無形中也讓孩子坦然面對金錢處理,他說,直到現在,孩子拿錢去買個東西,回來一定順手把找回的錢放在桌上,一毛錢不差;而就讀大二的小女兒每次要刷卡之前,一定也會打 電話跟 媽媽報備,母女倆還可以隔著 電話討論血拼的樂趣,他說,不誠實一定是從隱瞞開始,才慢慢到欺騙,只要連第一步的隱瞞都不做,誠實其實是 自然不過的態度而已。

簡健銘說,誠實的態度不只對別人,對自己尤其重要,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就不易引發貪念。

他就讀小五的女兒,因為學區內有 台北市 清潔隊所屬國宅的關係,與許多 清潔隊子女成為同班同學。其中不少清潔隊子女比起同學出手闊綽,每天這些 父母都讓 孩子帶著八百元、一千元的零用錢到 學校花用,引起其他同學側目,他的女兒甚至曾因此開口向爸爸要求增加零用錢。

當父親的簡健銘拒絕了 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他同時私下分析這樣的情況,認為這也許是社會階層問題所引發的反作用力, 父母不能用坦然態度面對真實的財力,反而「自己拿不到的,要給孩子更多。」但可能因此為孩子埋下了錯誤的價值觀。

第六課:快樂
「用錢買快樂,更多快樂是錢買不到的」

吳志揚形容他的爸爸吳伯雄的用錢態度,平日「節儉近乎摳」,但只要一遇到 家庭 活動的開支,他就突然大方得不得了,例如每年「吳 家盛事」就是包下一整台 遊覽車,全 家二十幾個成員全都放下手邊 工作,排除萬難一起出去玩,一路上住最好的 飯店、吃最好吃最高級的料理,當然,也享受可貴的親情滋潤;幾天下來,三、四十萬元的開銷跑不掉,全由爸爸吳伯雄埋單,最近他們全家才剛剛到南台灣 旅行回來,吳志揚說,每次一趟 旅行回來,他都覺得爸爸彷彿又年輕了幾歲,這種心境上的愉快,只消花三、四十萬元就能換得,「真 便宜」。

元大證券副總經理馬維建的理財觀是,有更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這是他經常提醒在優渥 環境中 成長的兒子馬伯翰,最重要的觀念。

他的太太唐可珊在一旁說,一開始,她跟馬維建說,四歲 小孩怎麼可能懂這些?但馬維建決定用行動證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力擁抱兩個 孩子, 孩子常常在睡夢中被爸爸「抱醒」,惺忪中燦爛如花的笑容,不花一毛錢,唐可珊說,那個笑容千金難買,也千金不賣。

是啊,孩子怎會不懂,如果爸爸願意循序漸進,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 基礎觀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達有錢,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夠正確做好 投資理財的小小巴菲特,也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少走了許多讓人困擾的金錢冤枉路。